談起基地系列,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當你得知:距今兩萬年後,一個統御整片銀河的帝國即將面臨崩壞,心理史學大師,哈里.謝頓預期,這場衰敗之後將會導致的是長達三萬年的復甦,所有文明都將會毀於一旦。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在銀河邊緣的端點星建立一個基地,用做保存整個銀河系的知識,並集結出版銀河百科全書,讓人類文明得以繼續延續,復甦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到只剩下一千年。而整篇故事就是以這一千年所發展出來的點點滴滴,見證基地的成長與宇宙的變化。
艾西莫夫筆下的基地系列有三部曲,分別為《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而後又寫了後傳《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後傳對於老艾來說是個嚴苛的考驗,他企圖想要將筆下的另外兩個系列(帝國、機器人)融入基地故事中,但統整之後的故事除了有些牽強,還造成無法密合的開放結局。作者面臨江郎才盡之際,受到忠實讀者的提醒,開始著手寫起基地前傳,對於基地系列算是做了完整的補充,彌補後傳所造成的缺憾。
基地系列一部曲開始,謝頓的地位頂多是出來開場介紹一下整個計畫的架構。在「末世」的環境因素下,讀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基地存在的必要,對於整個計畫的內容毫無懷疑地就接受。畢竟當人類的文明即將走到終點,又有某人告訴你一條可以讓你少走兩萬九千年的復甦道路,這時當然會樂意接受整個概念。
然而,我們通通都走進謝頓的計畫當中,在半自願的狀況下離開了銀河帝國的首都 - 川陀,來到了鳥不生蛋的銀河邊緣 - 端點星。
基地的初期是各個英雄崛起的時代,位處於銀河邊緣的端點星受到周遭列強的覬覦。死守著「銀河百科全書編篆者」的名號似乎無法保住端點星,因此出現了罷黜學者的第一任市長賽佛.哈定。而後為了增加其他星球對於端點星的依存度,商業行為成為解救端點星的方法,侯伯.馬婁就因此而誕生。
每次端點星成功化解危機後,哈里.謝頓的立體投影像就會出現在穹頂之中,告訴大家這次的危機所代表的意義。主要是給予在遙遠星球的大家一些信心,讓大家知道這場危機早在「心理史學」的預期當中,而每次的危機都會讓端點星更加成長。
等到第二部曲基地與帝國時,端點星則搖身一變成為全宇宙科技最為發達的星球。再加上整個銀河面臨文化、科學的衰亡,沒有人再繼續創造與研究新的科技,使得保留科學實力的基地人被外人視做魔法師一般。
這時在《尋找魔術師》的篇章中,我們一睹到貝爾.里歐思將軍的風采,也讓我們知道銀河帝國依舊存在銀河的某個區塊,雖然力量大不如前,但始終具有部分的實力還沒退散。
在基地系列小說當中有個有趣的地方,幾乎每個章節就是一個世代的開始,你在前一章所讀到的人物在下一章就成為歷史跟傳說。偶爾會從某個主角的口中聽到第一任市長哈定的名言,又或者會提到在馬婁時代的行商有多麼風光。更別提在開頭,由謝頓出來提出「謝頓計畫」的銀河帝國,更是成為大家遙遠的記憶。
對基地人來說,銀河帝國已經是個遙遠的過去,頂多知道帝國依舊保持部分的實力。而帝國對於那個在克里昂一世就跑出去的端點星,更將其視同微塵不予理會,而基地這個名詞就也成為傳說中的一部分,是真是假無人有心探究。直到好奇的里歐思將軍企圖攻擊基地為止。
從第一集到第二集,基地所面臨到的危機都被哈里.謝頓給預言中,雖然每次都是由少數幾個重要人物扭轉情勢,但整體來說還是能夠化險為夷。幾乎所有人都曉得,想去攻打基地就等於是拿頭去撞牆壁一樣,而這道牆則是由作古數個世紀的哈里.謝頓,一塊一塊堆砌而成。
閱讀基地系列如同閱讀一個帝國的興盛衰亡史,這可能正是因為作者的靈感來自於《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緣故。儘管還在發展階段,但受到謝頓庇佑的基地就像是吃了定心丸一般,逐漸成為少數人所統治的集權制度。過度僵固的統治必將使得人民反彈,於是一場內戰是在所難免,也就在這時候,作者安排了重要人物登場,毫不費力地擊垮了基地與謝頓計畫。
「騾」的出現使得接下來的劇情出現重大的轉折,我們身處在一個物理學的環境之中,對於裡頭提到的核能動力自然能夠接受;但在此時卻要我們同意,擁有心靈力量的特異功能其實也是自然的事情,這時可就是天人交戰的時刻了。
不管如何,因為讀者在第二部曲當中接受了具有特異功能的「騾」,自然也在第三部曲中同意「第二基地」的存在是合情合理。但老實說,看到第三部曲時已經感覺謝頓計畫開始有些作弊的行為,因為「心靈力量」有如文法中的「that」 之於 附屬子句,特異功能之於賭神一般,一個答案就可以打破所有疑問。「為什麼那個時候那個人會剛好做出那件事情?」儘管文章中有太多的巧合,但最後可以終歸一句:「因為心靈力量。」多麼該死,又多麼無法辯駁的話。
可能作者在第三部曲玩得太開心,到了後傳時幾乎把文章重點擺在自己多年耕耘的科普議題上。故事建立於距今約兩萬年後的銀河帝國時期,地球也成為神話當中的一部分,人們不再記得自己來自於何處(你還記得自己的祖籍在哪嘛?)地球的存在就跟演化論一般,只是個可能的答案,而非讀者熟知的理所當然。
後傳的《基地邊緣》中,第二基地不再是像第三部曲當中一樣的神祕,作者將他們從神人的地位拉回到鄉民一般,充其量就是一種興趣導向的結社,只是他們多了心靈力量罷了。而第一基地也在此時脫離受控制者的角色,企圖從第二基地手上奪回自己生活的主控權。
若說中國成語哪句適合形容《基地邊緣》的狀況,大概就是「螳螂補蟬,黃雀在後。」蓋婭的出現逆轉了整個局勢,從兩強對立變成三力均衡,而在這背後感覺好像又會有更大的陰謀,畢竟成語只講了兩句,誰知道黃雀背後還會有誰呢?
基地與地球則終於回到找尋地球的任務當中,主角崔維茲在前面一本當中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而在後傳當中則是要繼續尋求影響自己做出決定的原因。這個概念在人們心中應該常出現吧,你常常會莫名其妙做出一個決定,事後再找個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何會做出如此的行為,看來是有那麼點「倒果為因」的味道。
總之在後傳,老崔的確有找到自己認定的答案。老艾的計畫也在關鍵人物出場之後宣告三大系列合併完成,未來史從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到了基地系列而宣布完備。以目前的用語來說,老艾在結尾留下了續集的伏筆,只是他自己再也沒能力提筆寫下去,再寫下去只會讓自己栽在過去的自己手中。這點可能畫漫畫《獵人》的富堅最為清楚。
回到前傳時,作者老艾已經接近生命的終點,他分別寫下《基地前奏》與《基地締造者》兩本前傳。前者讀來讓人覺得有第一次讀基地系列的感動,那時沒有任何特異功能人士,只有剛來自小地方的哈里.謝頓,打算在發表完自己的論點後,參觀一下川陀就回到故鄉。只是他的人生就在發表完之後,變得完全不一樣。
我喜歡前傳的一個原因是,作者對於人物的描寫還有感情的部分處理得比過去要好,這也是我建議大家從三部曲、後傳、前傳的順序讀來較好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是作者寫書的順序,多少可以感受到漸入佳境的因素在。
女主角鐸絲的出現,讓人想起三部曲當中的堅強的貝坦還有後傳當中具有姣好身材的寶綺思,作者讓這兩個元素在現在這位女主角身上,最後賦予「忠誠」這個致命的元素,塑造出一個完美女人的形象。
而謝頓在出場時的確具有基地人的英雄形象,具有矯健身手跟足智多謀的特色。但到了基地締造者當中,在謝頓化解危機的同時,也讓我們見到只為達到目的而拋下道德負擔的科學家謝頓。此時的謝頓開始轉化為「謀略者」,而非過去我們見到他時的單純科學家。
克里昂一世應該是基地故事當中最討喜也最悲劇性的一個角色。他的一生最該慶幸的是有兩名優秀的丞相來輔佐,但他最苦悶的大概就是沒辦法完全自己做決定。因此只要一逮到機會,他就會想要實行個人的意志,發揮一下皇帝應該有的權力。於是在他有生之年,他只提拔了兩個人,一個是謝頓,另外一個則是御花園的修剪僕人,但最後卻被自己的決定給「間接」幹掉,早知道還是繼續當個傀儡比較長命。
老艾在《基地締造者》的尾聲中,不斷地用謝頓的嘴來講述對於環境惡化與生命盡頭的無奈,死神腳步越來越逼近的同時,他也得加快揮筆的速度,使得前傳的尾聲又快變得跟後傳一般,有種寫匆匆結束的感覺,只是這次的遮掩技巧好很多。
讀到最後幾章時,腦袋裡面突然對於過去所讀到的內容出現疑問。雖然心理史學能夠預期人們普遍的反應,而在每次的危機當中安排一條適當的道路讓人們前進。但每條道路,似乎都必須要有關鍵性的一個人出面來帶領大家前進。雖然大家看起來都是發於自願,可是,這難道不是被巧妙安排出來的嘛?
文章後半段中,謝頓對於假借編篆百科全書的名義來發展心理史學露出慚愧的臉色,或許這並不只是針對川陀圖書館的前館長所表露,而是對於所有相信謝頓計畫的人們。老艾在最後一本書中,留了解釋謝頓計畫的另一個可能。
艾西莫夫筆下的基地系列有三部曲,分別為《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而後又寫了後傳《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後傳對於老艾來說是個嚴苛的考驗,他企圖想要將筆下的另外兩個系列(帝國、機器人)融入基地故事中,但統整之後的故事除了有些牽強,還造成無法密合的開放結局。作者面臨江郎才盡之際,受到忠實讀者的提醒,開始著手寫起基地前傳,對於基地系列算是做了完整的補充,彌補後傳所造成的缺憾。
基地系列一部曲開始,謝頓的地位頂多是出來開場介紹一下整個計畫的架構。在「末世」的環境因素下,讀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基地存在的必要,對於整個計畫的內容毫無懷疑地就接受。畢竟當人類的文明即將走到終點,又有某人告訴你一條可以讓你少走兩萬九千年的復甦道路,這時當然會樂意接受整個概念。
然而,我們通通都走進謝頓的計畫當中,在半自願的狀況下離開了銀河帝國的首都 - 川陀,來到了鳥不生蛋的銀河邊緣 - 端點星。
基地的初期是各個英雄崛起的時代,位處於銀河邊緣的端點星受到周遭列強的覬覦。死守著「銀河百科全書編篆者」的名號似乎無法保住端點星,因此出現了罷黜學者的第一任市長賽佛.哈定。而後為了增加其他星球對於端點星的依存度,商業行為成為解救端點星的方法,侯伯.馬婁就因此而誕生。
每次端點星成功化解危機後,哈里.謝頓的立體投影像就會出現在穹頂之中,告訴大家這次的危機所代表的意義。主要是給予在遙遠星球的大家一些信心,讓大家知道這場危機早在「心理史學」的預期當中,而每次的危機都會讓端點星更加成長。
等到第二部曲基地與帝國時,端點星則搖身一變成為全宇宙科技最為發達的星球。再加上整個銀河面臨文化、科學的衰亡,沒有人再繼續創造與研究新的科技,使得保留科學實力的基地人被外人視做魔法師一般。
這時在《尋找魔術師》的篇章中,我們一睹到貝爾.里歐思將軍的風采,也讓我們知道銀河帝國依舊存在銀河的某個區塊,雖然力量大不如前,但始終具有部分的實力還沒退散。
在基地系列小說當中有個有趣的地方,幾乎每個章節就是一個世代的開始,你在前一章所讀到的人物在下一章就成為歷史跟傳說。偶爾會從某個主角的口中聽到第一任市長哈定的名言,又或者會提到在馬婁時代的行商有多麼風光。更別提在開頭,由謝頓出來提出「謝頓計畫」的銀河帝國,更是成為大家遙遠的記憶。
對基地人來說,銀河帝國已經是個遙遠的過去,頂多知道帝國依舊保持部分的實力。而帝國對於那個在克里昂一世就跑出去的端點星,更將其視同微塵不予理會,而基地這個名詞就也成為傳說中的一部分,是真是假無人有心探究。直到好奇的里歐思將軍企圖攻擊基地為止。
從第一集到第二集,基地所面臨到的危機都被哈里.謝頓給預言中,雖然每次都是由少數幾個重要人物扭轉情勢,但整體來說還是能夠化險為夷。幾乎所有人都曉得,想去攻打基地就等於是拿頭去撞牆壁一樣,而這道牆則是由作古數個世紀的哈里.謝頓,一塊一塊堆砌而成。
閱讀基地系列如同閱讀一個帝國的興盛衰亡史,這可能正是因為作者的靈感來自於《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緣故。儘管還在發展階段,但受到謝頓庇佑的基地就像是吃了定心丸一般,逐漸成為少數人所統治的集權制度。過度僵固的統治必將使得人民反彈,於是一場內戰是在所難免,也就在這時候,作者安排了重要人物登場,毫不費力地擊垮了基地與謝頓計畫。
「騾」的出現使得接下來的劇情出現重大的轉折,我們身處在一個物理學的環境之中,對於裡頭提到的核能動力自然能夠接受;但在此時卻要我們同意,擁有心靈力量的特異功能其實也是自然的事情,這時可就是天人交戰的時刻了。
不管如何,因為讀者在第二部曲當中接受了具有特異功能的「騾」,自然也在第三部曲中同意「第二基地」的存在是合情合理。但老實說,看到第三部曲時已經感覺謝頓計畫開始有些作弊的行為,因為「心靈力量」有如文法中的「that」 之於 附屬子句,特異功能之於賭神一般,一個答案就可以打破所有疑問。「為什麼那個時候那個人會剛好做出那件事情?」儘管文章中有太多的巧合,但最後可以終歸一句:「因為心靈力量。」多麼該死,又多麼無法辯駁的話。
可能作者在第三部曲玩得太開心,到了後傳時幾乎把文章重點擺在自己多年耕耘的科普議題上。故事建立於距今約兩萬年後的銀河帝國時期,地球也成為神話當中的一部分,人們不再記得自己來自於何處(你還記得自己的祖籍在哪嘛?)地球的存在就跟演化論一般,只是個可能的答案,而非讀者熟知的理所當然。
後傳的《基地邊緣》中,第二基地不再是像第三部曲當中一樣的神祕,作者將他們從神人的地位拉回到鄉民一般,充其量就是一種興趣導向的結社,只是他們多了心靈力量罷了。而第一基地也在此時脫離受控制者的角色,企圖從第二基地手上奪回自己生活的主控權。
若說中國成語哪句適合形容《基地邊緣》的狀況,大概就是「螳螂補蟬,黃雀在後。」蓋婭的出現逆轉了整個局勢,從兩強對立變成三力均衡,而在這背後感覺好像又會有更大的陰謀,畢竟成語只講了兩句,誰知道黃雀背後還會有誰呢?
基地與地球則終於回到找尋地球的任務當中,主角崔維茲在前面一本當中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而在後傳當中則是要繼續尋求影響自己做出決定的原因。這個概念在人們心中應該常出現吧,你常常會莫名其妙做出一個決定,事後再找個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何會做出如此的行為,看來是有那麼點「倒果為因」的味道。
總之在後傳,老崔的確有找到自己認定的答案。老艾的計畫也在關鍵人物出場之後宣告三大系列合併完成,未來史從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到了基地系列而宣布完備。以目前的用語來說,老艾在結尾留下了續集的伏筆,只是他自己再也沒能力提筆寫下去,再寫下去只會讓自己栽在過去的自己手中。這點可能畫漫畫《獵人》的富堅最為清楚。
回到前傳時,作者老艾已經接近生命的終點,他分別寫下《基地前奏》與《基地締造者》兩本前傳。前者讀來讓人覺得有第一次讀基地系列的感動,那時沒有任何特異功能人士,只有剛來自小地方的哈里.謝頓,打算在發表完自己的論點後,參觀一下川陀就回到故鄉。只是他的人生就在發表完之後,變得完全不一樣。
我喜歡前傳的一個原因是,作者對於人物的描寫還有感情的部分處理得比過去要好,這也是我建議大家從三部曲、後傳、前傳的順序讀來較好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是作者寫書的順序,多少可以感受到漸入佳境的因素在。
女主角鐸絲的出現,讓人想起三部曲當中的堅強的貝坦還有後傳當中具有姣好身材的寶綺思,作者讓這兩個元素在現在這位女主角身上,最後賦予「忠誠」這個致命的元素,塑造出一個完美女人的形象。
而謝頓在出場時的確具有基地人的英雄形象,具有矯健身手跟足智多謀的特色。但到了基地締造者當中,在謝頓化解危機的同時,也讓我們見到只為達到目的而拋下道德負擔的科學家謝頓。此時的謝頓開始轉化為「謀略者」,而非過去我們見到他時的單純科學家。
克里昂一世應該是基地故事當中最討喜也最悲劇性的一個角色。他的一生最該慶幸的是有兩名優秀的丞相來輔佐,但他最苦悶的大概就是沒辦法完全自己做決定。因此只要一逮到機會,他就會想要實行個人的意志,發揮一下皇帝應該有的權力。於是在他有生之年,他只提拔了兩個人,一個是謝頓,另外一個則是御花園的修剪僕人,但最後卻被自己的決定給「間接」幹掉,早知道還是繼續當個傀儡比較長命。
老艾在《基地締造者》的尾聲中,不斷地用謝頓的嘴來講述對於環境惡化與生命盡頭的無奈,死神腳步越來越逼近的同時,他也得加快揮筆的速度,使得前傳的尾聲又快變得跟後傳一般,有種寫匆匆結束的感覺,只是這次的遮掩技巧好很多。
讀到最後幾章時,腦袋裡面突然對於過去所讀到的內容出現疑問。雖然心理史學能夠預期人們普遍的反應,而在每次的危機當中安排一條適當的道路讓人們前進。但每條道路,似乎都必須要有關鍵性的一個人出面來帶領大家前進。雖然大家看起來都是發於自願,可是,這難道不是被巧妙安排出來的嘛?
文章後半段中,謝頓對於假借編篆百科全書的名義來發展心理史學露出慚愧的臉色,或許這並不只是針對川陀圖書館的前館長所表露,而是對於所有相信謝頓計畫的人們。老艾在最後一本書中,留了解釋謝頓計畫的另一個可能。
Tags
談想法